北京人艺经典剧目《茶馆》近日以新面貌与观众见面,此次不光演员全换了新的,全剧的舞台呈现和导演处理也与以前不同,被称为“新版”《茶馆》,在此之前,名著、名剧纷纷被搬上影视或舞台,对此,人们评论不一。
一位文艺评论家这样说,近年来的很多名作改编是成功的,尤其是戏剧作品,艺术质量很高,如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骆驼祥子》,据歌剧《原野》改编的川剧《金子》,据萧红小说《生死场》改编的同名话剧,据话剧《茶馆》改编的北京曲剧《茶馆》等。这些剧作都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觉和审美诠释名作,赋予剧作现代意识,叫好又叫座。北京曲剧团团长凌金玉坦言,他们决定改编《茶馆》就是看好了名剧的市场潜力。话剧《茶馆》名声在外,却久无演出,年轻人无缘看到,而北京曲剧是老舍先生命名的北京唯一的地方戏,以此演出京味十足的《茶馆》,将会别有一番韵味。北京人艺院长刘锦云当初决定复排《茶馆》时却缺少信心,对观众而言,不但《茶馆》是名剧,于是之等一拨老演员最后一次的演出也被称作了“绝版”。重排《茶馆》能否超越前人,观众能否认可,心里实在没底。“本想排两个新戏向新中国50年献礼,无奈找不到好剧本,只好冒险排《茶馆》。”重排导演、以探索著称的林兆华,对媒体也一直低调处理。好在新版《茶馆》票房看好,令他们感到一丝欣慰。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老戏翻新充满着欣喜也充满着忧虑。喜的是还有那么多影视创作者、投资人钟情老戏,尤其是像《红岩》、《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忧的是这些老戏尽管曾经风靡于世,但故事内容毕竟已经家喻户晓,老戏越被看好越反衬出一种创作的尴尬。刚刚播完的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的导演马树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敌后武工队》曾经被两次搬上银幕,我这次做电视剧是重拍的重拍了,但是我为什么还会热衷此剧呢,原因来自于我在河北地区的采风。”马树超说,在冀中平原他发现老百姓把《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雁翎队》这四部表现冀中平原人民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作品看成了四件宝贝,言谈之中他们都希望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佳作能够重放异彩,也成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津津乐道的作品。马树超说,他受到当地群众的感染,当即找来了两个电影版本,发现由于篇幅和制作水平的限制,小说《敌后武工队》中很多精彩的地方被丢弃了,所以他决心用电视连续剧作为载体重新展现这部作品。没想到重拍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很多热心的观众给电视台写信表示:放这样既有可视性又有思想性的戏,他们可以放心地陪着孩子一起看。尽管如此,马树超也忧虑地说:找这样的现代剧本还是比较难的。电视剧《红岩》的导演何群不无感慨地说:他在做《红岩》的时候,强烈的感受到,好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现在再看《红岩》,他仍然会被感动,作品中的那种对理想、信念的忠诚、执著,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他坦率地说,与其拍那些毫无意义的搞笑、娱乐剧,不如让经典作品再焕发一次光彩。
人们对名作的青睐一方面反映出好作品还能拥有观众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新作的匮乏。为缓解这样的局面,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剧本策划研究中心,许多大的剧院、电影厂也打出了重金征集剧本的广告。北京人艺更是想出了不少办法,该院作出决定,按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给剧作者提成,但重赏之下仍难求好剧本,无奈之中复排的《茶馆》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院长刘锦云还在为难觅新剧本而苦恼,因为他已清醒地意识到“吃老本”并非长久之计。也有很多专家认为,没有好的剧本,也说明创作人员深入生活不够。目前剧院团创作人员匮乏,很多人改行投奔影视,浮躁心理又使他们难以写出佳作。
我们看到,为国庆献礼,很多创作者使出了看家本领,文艺创作出现了百舸争流的场面,然而,这种势头如何保持下去呢?人们仍在热切期待新作之中涌现出能够流传下去的精品。